【分析】
1.翻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,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。
2.轴线测放产生误差。
3.墙、柱模板根部和顶部位措施或限位不牢,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,造成累积误差。
4.支模时,未拉水平、竖向通线,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。
5.模板刚度差,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。
6.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,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。
7.对拉螺栓、顶撑、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。
1—柱内钢筋 2—加焊钢筋,长与柱外包齐
4.成排柱模支撑时,应先立两端柱模,校直与复核位置无误后,顶部拉通长线,再立中间各根柱模。柱距不大时,相互间应用剪刀撑及水平撑搭牢。柱距较大时,各柱单独拉四面斜撑,保证柱子位置准确。
5.根据柱子断面的大小及高度,柱模外面每隔80~120cm应加设牢固的柱箍,防止炸模。
6.柱模如用木料制作,拼缝应刨光拼严,门子板应根据柱宽采用适当厚度,确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漏浆,不炸模,不产生外鼓。
7.较高的柱子,应在模板中部一侧留临时浇灌孔,以便浇筑混凝土,插入振动棒,当混凝土浇筑到临时洞口时,即应可靠封闭。
【分析】
1.底盘结构未经力学计算,刚度较小。
2.起吊时四个吊钩钢丝绳长短不一或码放垛底楞不平。
3.多次重复施加预应力,此力对底盘是偏心荷载,引起较大变形,放张后外力消除,留下剩余变形。下次施加预应力后,偏心值增大,变形也增大,重复次数越多,剩余变形越大,导致不能使用。
4.内胎面用钢面板过薄,区格划分过大,随使用次数增多而凹凸不平。
5.清模时锤击硬伤,隔离剂不良,混凝土粘结锤击硬伤。
6.起吊、运输、码放过程中撞击,造成硬伤。
7.焊接不良,焊缝不够,焊后内应力过大导致变形。
8.局部受力区零件构造处理不当,如模外张拉的预应力圆孔板梳筋条焊在槽钢上,受力后引起槽钢翼缘变形。